人民网“传承茶文化·发展茶产业”专场论坛畅谈茶产业发展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人民网“传承茶文化·发展茶产业”专场论坛畅谈茶产业发展

由人民网·人民健康主办的2019全国两会“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在京举行。“健康中国人”系列圆桌论坛已经连续举办四届。

当日,在“传承茶文化·发展茶产业”专场论坛上,与会嘉宾纷纷围绕弘扬中华茶文化,讲好“中国茶故事”,让更多年轻人走近并爱上茶文化,同时推动茶产业精准扶贫,让茶产业的未来发展之路越来越国际化等观点进行发言。

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邵曙光主持了论坛。

参加本场论坛的还有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南中源茶旅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普安红推广人韦波,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姚静波,中国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王贵卿,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委副书记、区长谭荣兵,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茶业专家刘年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沈冬梅,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龚淑英,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评茶师尹智君,黄金茶事(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忠慧。

邵曙光:资源与资本对接,让金融助力茶产业腾飞

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邵曙光认为,金融资本是助力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很多人认为,喝茶爱茶是专属于中老年群体,然而有调查发现,目前茶叶消费正向年轻化发展,年轻人的茶饮需求成为了茶叶市场未来的增长点。邵曙光认为,目前饮茶人群中年轻人比例不高,这是因为市场上没有生产出符合他们需求的产品。缺乏创新、同质化竞争已经成为茶产业面临的一大困境。

对于如何突破产业发展瓶颈,以及实现茶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邵曙光认为,产业与金融资本的良性结合或是发展方向。据她介绍,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始终致力于促进中国的茶经济发展,通过设立各种专项基金保障茶的质量、提高茶的品质,通过资金支持,让资源与资本对接,助力我国茶产业发展。

俞学文:倡导茶文化,让更多年轻人爱茶、懂茶


国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表示,发展茶产业不仅有助于推动经济增长,更有利于贫困地区实现精准脱贫。据他介绍,目前我国一些贫困地区自然环境优越、受工业污染少,是茶叶的优质产地,“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对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有着重要意义。”

如何做大做强茶产业,俞学文认为,一方面要保障茶叶的高品质。他以“更香”有机茶举例,20多年来,他的茶园始终坚持有机发展,采用有机肥料,拒绝农药化肥,不仅保护了生态环境,也让茶叶的品质得到了保障。另一方面,要在国际市场上扩大销路,提高品牌知名度。俞学文坦言,我国的茶产业曾经乱象丛生,严重制约了中国茶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中国茶要想立足国际市场,就要实现产业升级,追求高质量的发展,形成品牌影响力。”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但俞学文发现,爱茶懂茶的人群中年轻人的比例不高,年轻人与茶好像隔着一层突不破的隔膜。因此,俞学文建议,设立全民饮茶日倡导全民饮茶,尤其要让年轻人群体爱茶懂茶。“中国人自己爱茶,积极主动传播茶文化,才能让世界爱上中国茶。” 

韦波:茶叶扶贫,不能忘记质量保证与生态保护

2018年2月,农业部印发《关于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提出,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韦波对此表示,贵州省普安县有独特的“古茶树”资源,当地重点推进发展的“一业”便是茶产业。

韦波同时提出,在看到茶产业给当地百姓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重视茶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他在调研时发现,有些茶叶种植人使用除草剂等农药,导致土地受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因此,他准备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相关建议,希望对此进行严格、规范的管理。

韦波还谈到,为了避免滥用无机化肥和农药影响茶叶的质量,减少危害,普安县政府采取了统一管理的措施:一是在冬季的时候就把有机肥直接发到农户手中,避免农户使用无机化肥;二是政府统一通过飞机播撒农药,避免农户使用高毒农药污染茶叶和土地。

“只要是好茶,人们并不会嫌多。”韦波说,建立一个茶叶品牌可能需要十年、二十年的时间,茶企应当爱惜自己的品牌,保证产品质量,让中国的茶叶能够走向世界。

何一心:立足科技,保护生态,是茶人的责任

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在论坛上介绍了他今年向全国两会提交的建议,他建议“坚持农业生态发展,夯实农业发展的道路”。他提出,目前来看,我国茶的生产显露出“饱和”甚至过剩的迹象,大面积的茶园不仅给市场需求带来压力,也给生态造成了一定影响。茶产业需要规划有序发展。目前来看,我们仍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和方法“去杠杆、降库存”,这其中关键是通过科技手段,开发茶叶的多元用途。

何一心提到,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2007年时,我国茶产业产值不足100亿元,经过10年发展,到2018年,茶产业综合产值已经超过6000亿元,今年将向万亿元迈进。如果将茶的提取、深加工产业加进去,茶产业可能出现十万亿元甚至百万亿元的规模。这样的产业规模对于扶贫攻坚、乡村振兴将有重要作用。

谈到茶产业生态发展,何一心在论坛上说:“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牢牢记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如果种茶人没能使这片山更绿,那这个茶也是不会香的。”

茶的品质提高后,喝茶人更加喜爱自己的茶。他说:“过度地开垦,恐将成为千古罪人;而改善生态,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所以,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这是我们茶人的责任。”

姚静波:2018年是茶产业丰收年,接轨国际信号明显

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会长姚静波认为,2018年是茶产业的丰收年,我国茶的出口量价不断攀升,茶叶消费群体逐渐年轻化,渠道更加多元化,这3点是2018年整个茶产业的亮点。

在谈到茶叶消费群体年轻化这一变化趋势时,姚静波说,“以前一谈到饮茶,说的都是老年人、中年人,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调研发现,如今随着新饮品不断发展,饮茶者中20-29岁的年轻人对茶的关注度越来越高,这是一大利好信号。”

姚静波表示,2019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将继续从品牌发展、诚信建设、标准制定和茶文化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强工作。特别是在品牌发展方面,将通过更科学、更专业、更权威的方式,为茶企业“把脉”,为其提供更多对今后发展有价值、可借鉴的参考信息。

王贵卿:中国茶企要静下心来,认真做产品

中国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闽南茶协联盟主席、厦门市茶叶协(学)会会长王贵卿指出,茶企业要走向市场化,要知道消费者群体在哪里,要为消费者服务,为消费者进行研发、创新。中国茶企业要紧盯全球市场和全球消费者,要了解掌握各个地区人民的消费习惯、口味、生活方式,根据消费需求研究产品,制定市场化策略,这样的产品才会走向全球,占领市场。

王贵卿认为,企业还要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要发挥专业技术、资源保障和系统化管理作用,完善工艺链质量安全风险管控策略,在质量安全专业能力水平方面持续发展,保障产品品质。还要加强研发能力建设,不断优化产品结构,打造应用型企业研发平台。

王贵卿表示,“最重要的是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做产品,做适合老百姓喝的口味,让百姓放心喝,要做全世界老百姓都喝得起的放心茶。”

谭荣兵:茶产业扶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委副书记、区长谭荣兵表示,基层政府可以发挥地区优势,在茶产业发展过程中以茶叶精准扶贫为切入点,通过茶产业的扶贫,实现扶贫方式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他在论坛上介绍了纳溪区在这方面做的工作。

纳溪区依托良好的自然禀赋,突出产业优势,不断发展特早茶茶叶,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连片发展,小茶叶成就了大产业。

另外,纳溪区正在全力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推进纳溪特早茶产业与全域旅游的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茶文旅田园综合体,以茶资源带活服务业。

通过适宜的宣传,纳溪特早茶的品牌影响持续扩大,同时依托于四川泸州国际自由贸易试验区口岸和专业进出口的贸易业务,把纳溪特早茶推向了全球。

通过这几方面的工作,纳溪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攻坚战中找准方向,依托一片小茶叶带动绿色产业,切实带动区内一共19933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致富。

刘年艳:将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引入茶产业,集群化发展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茶业专家刘年艳表示,作为特色产业,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抓手,特别是贫困地区要大力推进。茶产业在贫困地区有生态环境和区位优势,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能起到推动作用。

刘年艳也发现“随着喝茶人群增多,种茶的人也越来越多。茶产业发展出现供大于求的现象,产业整体效益不高,高质量发展等方面面临一些问题。”针对这一发现,刘年艳提出建议:

第一,要转变以生产为导向的发展方式,要以市场为导向,这是长期以来茶产业面临的瓶颈,要从人民需求的角度来确定产业模式。

第二,要把茶产业流程智能化发展。将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引进茶产业,由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做主导。

第三,茶产业要做生活融合性茶叶,要认识到人民群众真正需要什么样的茶,不是昂贵的茶,性价比高的茶才是大家需求量最大的。

第四,要把茶产业集群化,不是单一产出茶叶,要延伸不同产业。

最后,刘年艳针对茶产业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作用,提出思考——如传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如何用茶叶元素和其他产业进行融合创新;如何创造慢生活文化,等等。

沈冬梅:不追天价茶、古董茶,真正爱上中国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沈冬梅表示,茶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创新弘扬茶文化,讲好中国茶叶的故事,能够增加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沈冬梅表示,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茶叶到茶具到饮茶方式,茶文化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沈冬梅提出,当前,面对各种各样的茶,不少普通消费者往往不知如何选择。对此,她建议,当下首先要倡导人们建立健康的消费心态,避免追求天价茶、古董茶、故事茶,而是通过了解茶文化真正地喜欢上喝茶。

茶文化形态丰富,在不同的场景下能起到不同作用。一个人独自品茶时,可以享受诗意美好的氛围;与人邀约对饮时,可以沟通情感、互相尊重;而在“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化舞台上,茶文化可以成为不同文化之间达成文化互信、甚至形成文化共同体的重要基石。

龚淑英:茶的品质评价,看消费者投票

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副所长,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龚淑英表示,在茶加工、新产品研发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品质”概念,品质不是我喜欢就好,而是消费者喜欢的才是好的。

龚淑英建议,做好茶的品质,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处理好茶园和生态的关系。青山绿水可以变成金山银山,但是金山银山建设过程当中一定要科学地规划。希望发展茶产业的地方政府与高校和研究所沟通,讨论如何发展,不盲目发展,有了好的生态才可能有好的品质。

第二,茶的品质评价应由消费者决定。从专业角度看,茶的品质有高低之分,但投放到市场之后,不同的人对品质的要求不一样,不是专家认为好的就好,而是消费者认为好才好。新发展茶产业的地区一定要做好市场调研。

第三,加工技术也会影响品质。科技创新带来更好的品质,现在各大院所都在做相关技术研究。

第四,标准和品质之间的关系。为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应该倡导推行标准化。企业自身需要做标准化,政府区域品牌也应该做标准化。

尹智君:茶能沟通人心,茶馆空间能读懂文化

北京老舍茶馆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级评茶师尹智君表示,茶文化在物质层面之上更有文化和精神内涵,经营茶馆空间需要深入了解地方文化。

茶具有文化内涵,茶馆同样有。茶馆空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尹智君认为,想做茶空间的人,一定要了解这个城市的定位,其次,要了解城市的文化。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在这个城市中是如何体现的,这是一个城市的品格和精神,是城市的人文情怀。做茶馆空间,要熟悉这一点。

另外一点,茶文化代表美好生活,回归到茶的生活,是简、美、静的文化。尹智君认为,“中国好的茶文化如何市场化”这一问题如果研究透,我国茶产业、茶馆空间将做得更好。

“茶能够走向世界,是因为茶能够连接人心。”尹智君说。

张忠慧:因茶,分享咱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

黄金茶事(北京)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忠慧表示,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生活息息相关,用24节气做为时间指引,有茶相伴的生活应当成为中国人独特的、极具东方美学的一种生活方式。

论坛上,张忠慧以《黄金茶事》为例,介绍了创建茶空间、打造茶品牌、传播茶文化的经验。据他介绍,黄金茶事的定位有别于传统的茶馆,而是要把一杯温暖的茶与生活相联结。“茶文化的内涵与生活本就有着密切的关联,茶是生活方式,也更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态度。”

作为茶文化的传播载体,茶事活动也是构成茶文化内涵的一部分。张忠慧认为,未来的茶事空间是跳出传统、打破边界的开放式平台,成为新兴的休养身心乐活空间,让前来品茶的人们抛开工作与生活中的种种烦扰,沉浸在深遂的茶文化世界里,身心自在。奉上一杯温暖的茶,与这个美好的世界深情连接。


内容综合自人民网及网络

由北京茶叶网编辑整理



-END-

Baidu
map